(来源:北京商报)四川期货配资
2025年已然过半,清退潮与严监管,成为贯穿小贷行业上半年的关键词。
7月25日,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,截至2025年上半年,全国共有超300家小额贷款公司被清退出市场,这些公司大多因失联、空壳运营或违规经营等问题被清理,注销之后,监管明确要求其名称中剔除“小贷”字样,官网、公众号同步“摘牌”。
引发市场关注的是,这场席卷全行业的“出清风暴”,究竟因何而起?现状如何?未来又将驶向何方?
数百家小贷公司“落幕”
7月25日,广东省地方金融管理局再现一条小额贷款公司注销公告。
经研究,同意南澳县鼎鑫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注销小额贷款业务资质。后续,该公司应于30日内到市场监管部门办理名称、经营范围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,企业名称和经营范围中不得使用“小额贷款”“小贷”等涉金融字样,不得继续从事或变相从事小额贷款业务,营业场所标识、网站、微信公众号等须同步清理或变更,相关债权债务等按规定由股东或变更后存续的市场主体承接。
而类似的注销公告并不少见,仅在7月以来,广东省地方金融管理局官网就已公布近10条小贷相关注销内容,涉及公司包括佛山市粤纺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、东莞市鸿发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、广州惠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等,监管明确要求其名称中剔除“小贷”字样,官网、公众号同步“摘牌”,债权债务由股东“兜底”。
6月11日,广东省地方金融管理局更是发布《关于督促“失联”“空壳”小额贷款公司、典当行、融资担保公司(第一批)退出行业的公告》,公示99家“失联”“空壳”公司,其中含34家小贷公司、63家典当行和2家融资担保公司。
另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,截至目前,短短半年内,全国已有超300家小贷公司告别小贷市场,从区域分布来看,云南、广东、甘肃、陕西、重庆等地成为清退重点区域。
其中,云南省在3月一次性公布了109家“失联”“空壳”小额贷款公司名单,成为上半年全国清退力度最大的省份。
另外,今年初,湖南省地方金融管理局对“失联”“空壳”地方金融组织名单(第一批)进行了公示,名单包括82家机构,其中包括小额贷款公司16家。北京市地方金融管理局也发布“失联”“空壳”小额贷款公司名单(第1批)的公告,涉及8家小贷机构,纳入名单的小额贷款公司须于公示期内主动申请注销或退出行业。
博通咨询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蓬博认为,“从各地频繁发布小贷注销公告来看,小贷行业正在加速出清的阶段,且清退呈现出区域集中化趋势”。
多重压力下的行业“大洗牌”
一小贷业从业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,上半年的小贷清退潮,是多重压力下的行业“大洗牌”。
近年来,监管利剑高悬,合规门槛已成机构“生死线”。例如,自2024年8月起,相关监管部门启动地方金融组织“瘦身计划”,指出要加快清零存量不合规机构。对“失联”“空壳”以及严重违规经营的地方金融组织,抓紧制定规范的退出流程,应清尽清、应退尽退,力争三年内完成退出。
而2025年1月落地的《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》,也进一步要求对“失联”或“空壳”小贷公司,省级地方金融管理机构应当向社会公示,公示期满无异议的,引导相关公司到市场监管部门办理名称、经营范围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。
另外,从小贷公司自身来看,也面临着内忧外患的窘况。一方面,在发展过程中,不乏小贷公司偏离市场定位,导致风险频发,出现不良率攀升的情况,尤其是在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,生存空间更是被进一步挤压。
实际上,近几年来,小贷公司数量和贷款余额已呈现“双收缩”态势,根据央行最新披露的数据,如今小贷贷款余额仅在7000亿元左右,公司数量约5000家。
“自身经营不善,是小贷公司被清退的内在因素。”王蓬博认为,能够看到行业自身清退力度在加大,尤其是曾经的行业明星机构互联网小贷公司,也在加速退出,从发展难题来看,在于资金来源受限、风控能力不足以及合规成本上升。随着线上获客成本增加和监管要求提高,这些公司更加难以维持原有的业务模式,不得不寻求转型或退出市场。
就小贷加速清退现象,苏商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杜娟进一步指出,一是小贷行业监管法规不断完善,监管部门对各类违规、非正常展业行为严格监管、督促整改或清退,以严控行业风险、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;另外,行业已由互联网金融初期的粗狂扩张回归理性,过去的超额利润、“容易钱”,在监管合规、业务整改、市场准入等约束下不可持续,参与者更加理性,小贷牌照价值回归。
“此外,行业竞争加剧,考验小贷公司经营能力,缺少资源、能力,没有竞争优势的平台或主动退出或被动淘汰。”杜娟说道。
冰火两重天的行业格局
小贷行业中,尾部加速清退的另一面,是头部机构仍在逆势“扩军”。
今年以来,平安系金联云通小贷注册资本从50亿元增至100亿元,一跃成为行业内第三大小额贷款公司,除此之外,字节跳动旗下的中融小额贷款有限公司,注册资本190亿元,腾讯旗下的深圳市财付通网络金融小额贷款有限公司,注册资本105亿元。
业内认为,这些头部机构一方面依托电商、物流等场景,同时通过ABS发行获取低成本资金,正在形成“资金—资产—风控”的闭环优势。
潮水退去,裸泳者离场,深耕者留下。业内认为,这场清退潮,本质是行业从“野蛮生长”向“精耕细作”的必然蜕变。当空壳公司退出、违规者淘汰,小贷业的未来发展,拼的不再是规模与速度,而是“精准滴灌”的耐心与“风控闭环”的智慧。
杜娟认为,5000多家小贷公司预计还有进一步清退空间。目前小贷行业头部集中趋势明显,头部平台在流量获客、场景生态、风控、人才、数字技术、经营管理等方面积累能力与经验。而很多尾部小贷公司,资源能力不足、缺乏竞争能力,业务推进困难,最终或主动退场,或被动清退。
王蓬博也指出,在监管政策不断趋严的大背景下加速退出是必然,小贷公司若想求得生存与发展,必须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,特别是加大对“三农”和小微企业金融支持的力度。为了抓住机遇,小贷公司需要加强风险管理,提升服务质量,利用金融科技手段降低运营成本,同时积极响应政策导向,加强和监管沟通,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。
北京商报记者 刘四红
责任编辑:张文 四川期货配资
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线上配资股票_股票线上配资平台_专业放心的线上配资观点